臺式核磁共振儀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(NMR)現象。當一個原子核處于外加磁場中時,它的自旋狀態會發生變化,并產生共振信號。這些信號可以被測量和分析,以確定原子核的種類、數量以及它們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;能夠提供高分辨率的結構信息,有助于準確解析分子的結構和功能,是一種非破壞性的測試方法,不會對樣品造成損傷,適用于多種類型的樣品,包括固體、液體和氣體等,通常配備有用戶友好的界面和自動化的操作流程,降低了操作難度。
臺式核磁共振儀的技術細節:
磁場產生:
臺式核磁共振儀通常配備有高強度的電磁鐵,用于產生穩定的磁場。
磁場的方向和強度對核磁共振信號的產生和測量至關重要。
射頻脈沖:
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,原子核的自旋軸會嘗試與磁場方向對齊。
通過施加射頻脈沖,可以使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生翻轉。
當射頻脈沖的頻率與原子核的共振頻率相匹配時,原子核會吸收能量并發生共振。
信號檢測:
當射頻脈沖停止后,原子核會逐漸恢復到原始的自旋狀態,并釋放出能量。
這些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被接收器捕獲,并轉化為可測量的信號。
通過分析這些信號,可以獲得關于原子核種類、數量和排列方式的信息。
數據處理:
原始信號經過放大、濾波和數字化處理后,被送入計算機進行分析。
計算機利用傅里葉變換等數學方法,將信號從時間域轉換到頻率域,從而得到核磁共振譜圖。
譜圖中的峰位、峰形和峰面積等信息,可以反映樣品中不同原子核的種類、數量和化學環境。
臺式核磁共振儀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:
化學: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結構解析、化學反應監測以及定量分析。
生物學: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結構、功能和相互作用關系,以及生物體內的代謝過程。
醫學:在醫學影像領域,核磁共振成像(MRI)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和疾病診斷。
材料科學:用于研究材料的微觀結構和性能,以及材料的合成和改性過程。
食品科學:用于食品成分分析、質量控制和安全性評估等方面。
版權所有: 麟文儀器 滬ICP備05056004號-1
電話: 021-5119 2979/51192980 傳真: 021-5119 2982 E-mail: postmaster@linwen.cn
地址: 上海市中山西路933號虹橋銀城817室 郵編: 200051